喝云冰山的山泉水,有望生个“状元郎”
史书有云,湖南历史上就是个缺盐的省份,食盐主要来自淮河流域。然而,在元朝末年,因陈友谅起义引发战乱,淮盐就不再进入湖南了。
一日无盐,生活无味。为解决食用盐的问题,湘北人开始入川挑盐,湘南人则不得不翻山越岭到广东方向去挑盐。这一来二去,便催生了一个挑盐产业,一条从蓝山经南风坳过云冰山通往广东,用鹅卵石和青石板铺就的挑盐大道应运而生,这条路也成了衡、宝(邵)、永等地前往广东的必经之地。
那些年月,因陆不通车,水不通船,食盐、豆豉、洋火、羊油等生活必需品,全靠挑夫一根扁担从广东连州等地挑回来。在去往广东的路上,挑夫们也不空手,挑些农副产品如黄豆、玉米、高粱、大米、茶油、花生、鸡鸭,或者是抬活猪等等,到广东去卖,回时才是挑盐赚取差价,贴补家用。
所以,这条路上每天过往的客商、挑夫络绎不绝,僻远的山岭也热闹了起来,沿途还开起了不少专供挑夫商贾过往旅客下榻的客栈火铺。在蓝山有据可查的就两大当时的商业中心,一个是青草潭,另一处是长铺。在青草潭短短的百米远的距离,两旁就开设几十家的火铺和商铺,而且每晚客人爆满。当时,有诗云,“清草潭呀青草潭,井水甜如糊酒酿,两头皆是油纸铺,中间全是客人房。”在长铺不仅有火铺、商铺,而且还有集市,热闹繁华可想而知。
每当夜幕降临,这些火铺比白天更加热闹。只见,每家每户的店主派出店小二或公关人员站在门口,招揽过往的挑夫或生意老板进店休息,一拉一扯,一吆一喝,响彻山间,热闹非凡。
特别是当客人进店,在热水洗脚,暖酒下肚后,疲惫的一身,又觉精神振奋,再加上火铺里那些媚卖俏的老板娘或公关人员,左一声“同年哥”,右一声“同年哥”,叫得人心酥痒,使人想入非非。
于是,各色风流韵事,奇闻怪谈,在挑盐大道上,像草一样长满了路边一地。这些故事,也成了挑夫们在路上消遣长途跋涉枯燥心情的有力谈资,以及美丽心情的最佳话题,经久不衰,百听不厌。
作为挑夫们往返湘粤必经之地的南风坳云冰山,在当年不仅是一个热闹的地方,更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相传舜帝在此不仅写下了《南风歌》,更在这里教化了子民。娥皇女英寻夫至此,听闻舜帝已驾崩离去,顿时哭声震天,泪流成河(舜水河),原本干涸的山,顿时泉水咚咚。据说,这是娥皇女英的泪水。而且更为神奇的是听说过往这里的人,喝了这里的山泉水,回家后不仅可以生儿子或者双胞胎或龙凤胎,更有甚者是有望生个“状元郎”。
年轻挑夫和年轻女子生了个状元娃
在明朝年间,湖南一名嫁到广东的年轻貌美女子,因嫁往夫家几年都无子嗣,不仅公婆给她脸色看,就连丈夫也慢慢对她失去信心了,族人更是在背后指指点点,让她感到压力山大。有一天,实在是压得透不过气的她简单地收拾行李后,决定独自一人回娘家住一段时间,散散心。
然而,嘴上说走,但心里却在打鼓。因为这条回家的路,一路都是山山岭岭,谁知道会在哪个山头冒些强盗或土匪出来劫财劫色呢?但一想起在夫家受过的气,再加上丈夫的不解和冷淡,年轻女子麻着胆子说走就走。
古话说,心里想什么,现实生活中就会来什么。正当年轻女子走到连州三水时,突然从山林里跳出四五个色眯眯的土匪来,就在万分危急时,一个挑盐的年轻小伙子闻声赶来,三下五除二就将五个色匪撂倒,将年轻女子救了下来。
得救的年轻女子,千言万语一个劲地道谢,当得知年轻小伙正是从广东挑盐回湖南蓝山,于是两人决定一路同行。因为都是年轻人,话语投机,一路上,两人无话不说,一下子就成了知心朋友。
年轻小伙长得俊朗结实,因家境贫寒无钱读书,很小的时候就在家里附近的寺庙里帮忙打杂混口饭吃。期间,他还在寺庙里偷学了武艺。庙里大和尚见小孩机灵,是个练武的好苗子,就实打实的教了他不少功夫。由于家里太穷,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年轻人小伙在十五六岁就加入到了挑盐大军中来,用自己的一身力气,挑盐换钱补贴家用,而且家里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
在得知年轻小伙的经历和故事后,年轻女子对勤劳实诚的年轻小伙,有了更加好的好感,觉得跟他在一起不仅安全,而且似乎找到了从未有过的恋爱的感觉,自己好像回到了少女时代。在走到云冰山一处风光秀丽,泉水淙淙的地方,他们俩喝了泉水、洗漱一番后,两人醉入了爱河……
在休憩一会儿后,年轻女子幸福地对年轻小伙说,等我返回婆家,我就想办法让他们休了我,然后我来找你过日子。于是,两人与山为证,立下亘古不变的誓言。
然而,就在两人幸福生活即将开始的时候,命运又跟他们开了个玩笑。原来,年轻小伙在救年轻女子时,不小心中了悍匪一刀,原本以为只是一点皮肉伤,没什么大碍,没想到这别有用心的土匪在刀上抹了一层毒药,一开始年轻小伙因身体结实,没有感觉,也没有在意和及时处理伤口,使毒液进入了全身,以至于在事后几个小时后发作,暴毙而亡。
眼看自己的幸福生活马上就要开始的年轻女子,目睹此情此景,悲痛万分,伤心欲绝。她亲手把年轻小伙安葬在他们发生故事的地方以示纪念,然后在娘家小住了一段时间就返回了婆家。
回婆家后不久,年轻女子就确认自己怀孕了。婆家人个个笑得合不拢嘴,直夸还是娘家的水养人。从此,婆家人没有一个人敢瞧不起她了,对她像明珠一样含着、供着。在怀胎数月后,年轻女子顺利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小孩聪敏过人,三岁能背唐诗宋词,随后学业一路凯歌,直至高中状元。
面对考取功名的孩儿,曾经年轻的女子也成了两鬓斑白的妇人。她喜极而泣地向孩子说实话,“孩儿啊,其实你父亲是一个蓝山的挑盐人,他现在葬在云冰山上……”
在得知母亲和父亲当年的故事后,状元郎一路奔波来到父亲坟前祭拜。博学多才的状元一到父亲的坟前就明白自己为什么会高中?原来,安葬父亲的地方不仅风光迤逦,而且前有山溪潺潺,后有青山为靠,左有青龙高耸,右有白虎相拥,远有山峦叠翠,视野开阔,是一个可多得可以荫庇子孙后代的风水宝地。
此事传开后,迅速在湖南、广东两地产生了强烈反响。于是,这个湘粤交界地的云冰山成了湘粤两省人民的朝圣之山。特别是一些善男信女,每到初一、十五都要朝着山的方向祭拜一番,就连建房也有了统一的朝向。即在湘南等地,老百姓建房只要不受地形限制,其房屋朝向基本都是向南朝向。一是有利于通风采光,二是有利于方便向云冰山的方向,祈福保佑。
然而,更有虔诚者是每逢考试前一年,或者准备怀孕生小孩的前一年都要上山来朝拜一次,高中或生育后,再上山谢拜一次。这一来一往,那路面上原本粗糙的鹅卵石也被朝拜的人踩得油光滑爽,这么一个个光滑通亮的鹅卵石似乎全程见证了朝圣者的虔诚和挑盐人的故事。
为了方便朝拜人或挑盐人遮风挡雨,一些积善行德的人们开始捐款捐物或出工出力,在通往云冰山和广东的路上修建凉亭、古庙和桥梁,多的时候是三里一亭,五里一桥,十里一阁,大小不等,风格各异,蔚为壮观。
乾隆皇帝到云冰山祭拜舜帝,点赞万年桥
在挑盐古道通往云冰山和广东的路上,所修的桥和亭中,要数万年桥和积寿亭有名。据县志及相关史料记载: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县吏梁群长等人发起募捐,雇匠凿石,用工万余,耗银千两,于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建起了这座独特的一孔石拱桥,全长23.3米、宽7.33米、高9.33米、圆弧半径8米。桥基建在舜水河两岸30余米高的悬崖上,河西桥基在悬崖巨石上凿槽而成,河东桥基因正对水流冲击方向,因此除凿槽下基外,还加砌了一堵长6米、高2米、厚0.8米的护基石埠。横桥卧波,天堑变通途的万年桥不仅体现古代蓝山人高超的建筑艺术,更体现了蓝山人的勤劳实干,以及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蓝山精神。桥,坚固耐用,经数百年山洪冲击,仍然固若金汤,丝毫无损。
相传就在桥快竣工时,78岁高龄的乾隆皇帝来南风坳云冰山祭拜舜帝。路上,乾隆皇帝听当地百姓说,为了破解南来北往挑盐人、朝圣人渡河的艰辛之苦,有人在这里修建石桥,乾隆皇帝立即叫太监传旨绕道而行,来看一看修桥的情况。当乾隆皇帝目睹此桥,胜如巧夺天工之作,于是龙颜大悦,命同行的人即兴赋诗为赞。
就在此时,一位平时名不见经传的轿夫,一睹桥的风采,脱口而出道,“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架桥修路功德高,一辈辛苦万年好。”
乾隆皇帝听后,不仅连说了三个“好”字,并命名此桥就为“万年桥”,意为“万年好”。道光六年(1826年),当地人彭与龄父子及陈太虚等人在桥面加砌石栏,并立碑于桥西,为纪念78岁的乾隆来过此地,便镌文“万寿无疆”。
由于万年桥是露天桥,行人爬山越岭至此无处休息。几乎在同一时期,当地人修建了一座“积寿亭”。该亭位于万年桥西岸,横截山腰盐道,犹如古亭挂壁,八根方形石柱沿石壁而立,香樟木梁,青瓦盖顶,青石铺地,石条为椅。亭内置有整石凿成的巨型茶缸,长1.5米,高0.8米,宽0.6米,重约千斤,可盛凉茶七担,供过往行客免费饮用。
原亭进口上沿有匾额,上书“积寿亭”(已毁)。亭右有捐款碑三块,“严禁”碑一块,颇具特色。上镌刻:“严禁,亭内不准卖货,两头不准打厂,洋烟不准出卖,歹人不准停留。”石碑落款为“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宁溪贡生黄懿修”。
与此同时,当地的能工巧匠还把乾隆来此地时,轿夫作的诗刻在亭子的石柱上:“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架桥修路功德高,一辈辛苦万年好。”(李先志)
来源:红网
作者:李先志
编辑:陈小婷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