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马路进村入户,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一项项产业欣欣向荣……
如今行走在潇湘大地,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以往,贫困户因缺乏有效抵押和担保,贷款难。没有资金,要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更是难上加难。
近年来,永州市抢抓金融扶贫政策机遇,结合贫困人口产业发展,积极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努力提质增量防风险,既有效解决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资金瓶颈,又保障扶贫小额信贷持续健康发展。全市20万户贫困户参与评级授信,有效评级授信比例达到97%,截至2020年7月底,全市当年新增扶贫小额信贷6.03亿元,累计发放贷款37.12亿元,累计放贷总量全省第一,贷款余额12.8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零,连续16个月当月逾期贷款为零,贷款总体形态正常,风险可控。
扶“微”解困,助力贫困百姓致富腾飞
缺资金、贷款难,一直是阻碍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拦路虎”。金融扶贫的出现,恰好解决该问题。“我现在有接近三千只鸡,已经投入了十五六万元,小额贷款确实对我有蛮大的帮扶,感谢国家这个好政策。”冷水滩区张家排村民雷发德开心地笑着。
尝到了金融扶贫甜头的雷发德,为扩大养殖规模,再次申领5万元小额信贷,预计今年可以出售3000多只生态土鸡,年收入将超过10万元。
“2016年,我回到家乡发展黄牛养殖,光是搭建牛棚和购买小牛就用完了所有的积蓄。”冷水滩区牛角坝镇麦子园村贫困户王山红回忆,“当时驻村扶贫工作队了解情况后,通过申请小额信贷帮我渡过难关。”去年,麦子园村扶贫工作队给王山红申请了五万元无息贷款,今年王山红的小牛存栏数增加到了20多头。
如今在永州,像雷发德、王山红这样依靠金融扶贫小额贷款自主经营或参与生产经营走上致富路的贫困户不在少数。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正是永州市抢抓金融扶贫政策机遇,通过加大扶贫小额贷款落实力度,着力破解脱贫攻坚投入不足问题的指示要求,全市金融部门积极联动,坚持以支持产业发展为主,认真落实支农再贷款、扶贫再贷款,增强农民“造血”功能,帮助农民实现稳定脱贫目标。
同时,积极探索绿色通道建设,实现审批清偿高效率。银行将扶贫贷款审批权限全面下放到各支行,由各乡镇支行直接审批发放,缩短审批链条,提高审批效率,做到“快速审批、快速发放”,三日内完成审核发放,特别是疫情期间。通过“四员”定期跟踪走访服务,及时掌握信贷资金投向以及产业发展情况。对不同类型贷款进行区别管理,分别采取展期、提前清收、无还本续贷、限期政府代偿、风险补偿等方式化解风险。
创新驱动,谱写金融扶贫新篇章
随着精准扶贫持续推进,脱贫攻坚进入新阶段后,金融精准扶贫也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应适时调整部分政策措施,打造金融扶贫“升级版”。为此,永州市紧密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需求,创新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机制创新,“利益共享”联结纵向推进。按照“四跟四走”的思路,将没有技术、项目和劳动力的贫困户,委托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帮扶贫困户,带贫主体与贫困户签订利益联结合同,积极探索保证贫困户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带贫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利益共同体。通过贫困户与带贫主体、扶贫办、信用社(农商行)签订“四方协议”、保证贫困户每年不低于8%的收益回报和优先就业权益,实现“贫困户贷款—委托公司经营—就业分红—脱贫致富”滚动发展,既确保贫困户年年稳定受益、家门口就业,又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双赢”。
“金融+产业”靶向精准发力。充分利用政府平台公司的桥梁作用,着力解决扶贫小额信贷组织化规模化问题。江华县依托扶贫开发公司,结合市场选择“温氏生猪生态养殖”项目。该项目一手依托企业的农业龙头企业组织经营优势,一手抓扶贫小额信贷抱团发展,既搭建了风险防火墙,又实现了金融扶贫产业可持续的问题。温氏集团通过借鉴该合作模式,在全市累计投资17.64亿元,建立了10家生猪一体化养殖公司、4个种猪场、2个万吨级饲料厂,发展合作养殖户1025家,销售额20.91亿元,户均获利281元/头。
莫道今春君相助,明年春色倍还人。
站在新的起点,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坚信全市金融“血脉”律动的力量,必将推动永州经济航船行稳致远。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蒋云鹏
编辑:陈小婷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