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时间:乾道元年至乾道二年(1165—1166年)
打卡地点:浯溪
《于湖集》卷一之《读中兴碑》。
《于湖集》卷二之《题朱元顺浯溪图》。
《于湖集》卷五之《送道州酒与吴伯承》。
一
在南宋一百五十二年的历史中,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符号。
在文艺方面,他是一个天才,诗词书法和论著,均出类拔萃;在满朝百官中,他是一个爱国臣子,上奏主战,为岳飞平反请愿,无论诗词里还是血脉中,都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他聪明、优秀;他务实、能干;他正直、坦荡。无奈天妒英才,让他的生命在三十八岁时就匆匆画上休止符。
站在他远去千年之后的门槛前,我无法看到他的面孔,无法审视他的表情,甚至无法看清他的衣着,但可以仰望他高大的背影,可以倾听他回荡的心声,可以触摸到他伟大的灵魂。
一部《宋史》,一本《宣城张氏信谱传》,再加上《清波杂志》《齐东野语》《宋会要辑稿》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这六部文献基本上可以帮我们还原他所在时代的轮廓,还原他为官十余年的风雨历程,并凸显他在中国古代诗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宋绍兴二年(1132年),一个妇女在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之野方广寺的僧房中生下一个婴儿,其夫张祁,乃唐代诗人张籍第六代孙。因为哥哥出使金国立功而恩补官职,但起初家庭条件并不好,所以生活颇为艰难。
没有人记载当时孩子出生时有无异象,但张祁肯定十分高兴,他为儿子取名孝祥,字安国。大约是受儒家思想的熏陶,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从取名中就可以看出父亲对孩子给予的厚望。
好在老天有眼,果然赐给了他一个天资聪慧的孩子。
《宋史》称张孝祥“读书一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宣城张氏信谱传》说他“幼敏悟,书再阅成诵,文章俊逸,顷刻千言,出人意表。”
张孝祥十六岁那年,就通过了乡试。十八岁,他在建康从学蔡清宇。二十二岁时,“再举冠里选”。当时就被人们称为“文曲星”下凡。有人认为他必将是国之栋梁,说他是“天上张公子,少年观国光”!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二十三岁的张孝祥考取进士。之后,奉旨参加廷试。这一年,同榜中进士的还有范成大、杨万里、虞允文等人。张孝祥以省试第七的成绩参加廷试,而秦桧孙子秦埙以省试第一成绩参加。
其实,秦埙并没有多少真才实学,他这个省试第一的成绩,是他爷爷秦桧安排亲信担任考官内定的,为此还把秦埙的竞争对手、真正考分排第一的陆游给直接除名了。
秦桧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想圆一个梦:让家里出一个状元,以弥补秦家世代没有状元的遗憾。绍兴十二年(1142年),儿子秦熺考试不争气,他托人作弊,后来迫于压力让出了状元名次。现在轮到孙子参考,他不能再错过机会,为此,他向高宗皇帝建议,以御史中承魏师逊、权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汤思退、右正言郑仲熊同知贡举,吏部郎中权太常寺卿沉虚中、监察御史董德元、张士襄为参详官。
考试之前,秦桧就授意“虚中又密奏乞许有官人为第一”。师逊等人是秦桧的走狗,当然明白主子秦桧的意思,他们商量之后把秦埙定为榜首, 张孝祥和曹冠分别列第二、第三。
秦桧算盘打得精,没想到这回却是失算了。
平时看似不太管事的宋高宗,在廷试时精神特好,他看得很仔细,觉得秦埙的对策口吻太像秦桧和秦熺了,而张孝祥的对策不但内容比秦埙好很多,书法也漂亮,人又长得帅气。因此,他对近臣们说:“张孝祥词翰俱美!”跟着,御笔一勾,就钦定张孝祥为状元。
张孝祥之所以幸运,除了他高度自信,视自己非凡品(其后来作《自赞》诗曰“于湖,于湖,只眼细,只眼粗。细眼观天地,粗眼观凡夫。”)之外,还有四点主要因素:一是其本人的实际水平高,排名靠前,所以进入高宗视线;二是高宗本来就痴迷书法,见了他的对策,心里产生了共鸣;三是宋代有“给初出身官付身,不惟着岁数,兼说形貌……以防假冒”的潜规则,也就说状元郎的长相必须对得起观众,符合“圣意”;四是高宗“不使寒士争”,以彰显公平公正。
由于高宗出面干预,张孝祥喜中状元。高中状元,由此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二
张孝祥等参加廷试的人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集英殿。不料,一个大臣匆匆追赶上来,拦住新科状元张孝祥。
众人一看,原来是大臣曹泳。作为秦桧的妻兄和死党,曹泳自然是狐假虎威之辈,哪个官员不怕他几分?
大家原以为曹泳会给张孝祥难堪,没想到他拦住张孝祥之后,居然打躬作揖说不尽奉承话。
张孝祥开始一惊,后来才明白对方的意思:他要将女儿许配自己!
在人们的常识中,“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各种古代文献和改编成的影视里,“榜前招亲”也屡见不鲜。如果是出身寒门的状元,可以借此一步跨入上流社会,成为人中之龙。
但是,此刻的张孝祥对曹泳却视而不见,他侧身绕过曹泳,跟那些参加廷试的同学们大步流星地走了。
曹泳在众目睽睽之下讨了个没趣,这让他颜面何存?于是,他找到秦桧告状。
秦桧本来因为张孝祥抢了孙子秦埙的状元而愤怒不已,待曹泳告诉他张孝祥就是张祁的儿子时,心里简直要发狂了。因为张祁是秦桧死对头胡寅的好友,而且张孝祥又当面拒绝了曹泳的好意,秦桧心里就萌生了打击报复之念。
第二天,张孝祥谢主隆恩之后,按规定来拜谒秦桧。秦桧问他:你的诗歌是学谁的?书法又学谁的?张孝祥老老实实回答:诗歌学杜甫,书法学颜真卿。秦桧听后,笑道:天下好事,都被你占完了。
秦桧嘴上这样说,心里却开始恨张孝祥,并思考怎么陷害于他。
当时坊间普遍议论岳飞冤案,初入仕途的张孝祥原本对岳飞就十分崇拜,于是站在了主战派一面,上言为岳飞鸣冤,要求为岳飞平反,结果惹得高宗不悦。
过了不久,张孝祥的婶子去世。秦桧获悉,便指使他人诬告张孝祥的父亲张祁杀嫂谋反,并将他抓进大牢百般折磨。
张孝祥欲设法营救,不但没有救出父亲,自己也遭到牵连。不久,被贬临安。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奸相秦桧死去,张祁也刚故去,新任宰相魏良臣密奏高宗,说张祁的案子是冤案,他的儿子张孝祥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请求重用。高宗听了,却不为所动。
绍兴三十年(1160年),越来越多的人为张孝祥讲好话。高宗心想:也许当年的状元郎张孝祥真有几分本事的,不如让他做自己的秘书试试看。于是,下旨将二十八岁的张孝祥升任为中书舍人,成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张孝祥开始平步青云,却又遭来秦桧党羽的嫉妒,其中一个叫汪澈的,曾与他共事,站出来说他“奸不在卢杞之下”,凭一纸弹劾,使其丢官外任。
罢官以后,张孝祥回芜湖赋闲两年半。在此期间,金主完颜亮率兵南下。张孝祥心系国家安危,致书李显忠、王权等大将,据陈战略,并积极出谋划策。
完颜亮被部下叛将杀了之后,边境局势相对的稳定。张孝祥赴建康,拜谒南宋主战重臣张浚。席上,张孝祥赋《六州歌头》词,慷慨激愤,其爱国拳拳之心可鉴。末句“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羽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尤令人心灵共鸣。
按道理这事原本无可厚非,但却犯了一大忌:张孝祥之前经常出入主和派宰相汤思退的门第,现在又跟主战派宰相张浚关系密切,好像变成了墙头草,没有自己的立场。
其实,张孝祥一直就是主战的,爱国的。
隆兴二年(1164年),由于张浚极力推荐,张孝祥升迁为中书舍人,迁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参赞军事,领建康留守。张浚当年八月去世后,没了后台的张孝祥一下子被掀翻,罢知建康府,主战派完全失败。
乾道元年至乾道二年(1165—1166年),张孝祥复官,知静江府。也就在这期间,他乘船途经浯溪,登岸游览,正式打卡永州。
三
静江府治所在今广西桂林市。张孝祥赴任静江府,祁阳浯溪是必经之地。颜真卿书丹的《大唐中兴颂》是后世书法家顶礼膜拜的对象。而张孝祥的书法在南宋的知名度颇高,与蒋宣卿、吴傅朋、姜尧章、范成大等人齐名。他曾下功夫钻研过书法,甚至做梦都梦见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此刻,赴静江任职,船过浯溪,尽管是晚上,但也不会错过拜谒这方著名摩崖石刻的机会。
站在巉岩前,借着皎洁的月光,望着那驰誉天下、略显斑驳的著名碑刻,想起“安史之乱”给大唐带来的深深创伤,还有元结和颜真卿两人的爱国热情,联想到“靖康之变”给大宋带来的灾难,还有自己眼下所处的时代以及国家所面临的形势,张孝祥心里感慨万千。他感觉到自己的心跟元颜两人的心是那样的邻近,感到历史轮回又是那样的相似。
时值七夕,这原本是夫妻团圆的时刻,张孝祥想到不少家庭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禁不住心潮澎湃,于是写下《读中兴碑》诗一首:
绣绷儿啼思塞酥,重牀燎香薰防芜。
阿环锦韈无寻处,一夜惊眠摇帐柱。
朔方天子神为谋,三郎归来长庆楼。
楼前拜舞作竒祟,中兴之功不赎罪。
日光玉防十丈碑,蛟龙蟠拏与天齐。
北望神臯双泪落,秪今何人老文学。
在张孝祥看来,高宗赵构即位之初,还起用了一些抗战派将领。但他此举的目的不是力图北进收复中原,而是讨好金人。南迁后建都临安(今杭州),高宗“直把杭州作汴州”,只知道向金纳贡称臣,苟且偷安,就算表面上呈现出所谓的“中兴”之貌,但也“功不赎罪”。
告别浯溪,继续逆流往南,速度很慢,如同张孝祥沉重的心情。
第二天上午,张孝祥发现永州之野有一个特殊的景象:就是老百姓以筒车车水灌田。他叫船夫停泊下来,上岸就近观察之后,心想:这样的筒车很科学,可以减轻老百姓不少负担,自己去到静江之后,应该鼓励当地百姓学习永州百姓。
到了静江府没几天,张孝祥去乡下巡察,发现静江(桂林)还是用比较原始的方法灌溉,脑海里忽然闪出在永州所见。因此讲给部下听。为此,他还在能仁禅院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标题叫《湖湘以竹车激水粳稻如云书此能仁院壁》:
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连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
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
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
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余波及井臼,春玉饮酡乳。
江吴夸七蹋,足茧腰背偻。此乐殊未知,吾归当教汝。
四
一年时间眨眼而过,张孝祥接到圣旨,改知潭州。他在静江知府任上,虽“治有声绩”,处理了诸多积案,抓捕了不少盗贼,并将从盗贼手里夺回的粮食用来赈灾,却为“言者”所谗。无奈之下,他只好告别山水优美的桂林,赶往新的任所潭州(今长沙)。所幸在静江任期内,他为桂林写下了诸多诗文,还学元结,把桂林的一处山岩命名为朝阳岩和朝阳洞。
此外,张孝祥还结交了一批朋友,与他们唱和颇多。其中一个叫吴伯承的大胡子,与他交往频繁,彼此经常以茶叶、竹笋相赠。为此,他写下了《从吴伯承乞茶》《和伯承送茶韵》《和伯承惠笋》等诗。
此番告别,也许再也没有机会来静江。大胡子依依不舍,说愿意跟张孝祥到处见识一下。张孝祥无奈,只好带着他一起启程。
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条水。顺流而下,再次路过浯溪。想起上次匆匆忙忙,只看了《大唐中兴颂》及其附近,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游览到。这次,张孝祥因突然患病居然在浯溪待了十天,他抱着病躯饱览了三吾胜景,几乎对每一块石刻都进行了查询和欣赏。
一个名叫朱元顺的人拿来一幅浯溪图请张孝祥欣赏,他看了之后,对浯溪了解不少。应对方要求,张孝祥写了一首《题朱元顺浯溪图》:
去年过浯溪,王事有期程。夜半度湘水,但见天上星。
平生中兴碑,梦入紫翠屛。已办北归时,十日穷攀登。
今朝复何朝,忽此短轴横。厯厯眼中见,湘山无数青。
白云着山腰,楼阁秋气明。便欲扶短防,下濯沧浪缨。
主人山水仙,妙处心自评。元顔骨已冷,千载交葢倾。
赏音寄幅纸,益见忠孝情。题诗疥公画,托我不朽名。
徜徉在浯溪,张孝祥似乎找到了倾诉对象,那就是那些毫无表情的石刻。他仿佛穿越时空,在跟先贤们对话。是啊,尽管元颜早已过世,但随着时代的更替,他们的忠孝之情,愈加显得珍贵。从摩崖石刻前到元结昔日的漫郎宅,他来回几次,有感而发,又写下一首《水龙吟·游浯溪》:
平生只说浯溪。斜阳唤我归舡系,月华未吐,波光不动,新凉如水。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栖禽惊起。问元产颜去后,水流花谢,当年事,凭谁记? 须信两翁不死,驾飞车,时游兹地。漫郎宅里,中兴碑下,应留屐齿。酌我清尊,洗公孤愤,来同一醉!待相将把袂,清都归路,跨鹤去,三千岁。
浯溪附近的万卷书岩也是一个非常出名的地方,张孝祥在永州丞王子申的陪同下去游览了一番,两人还留下一方题刻,可惜至今找不到了。
王子申带来了几坛子道州好酒,送给张孝祥。而吴伯承特别好酒,喝起酒来无话不谈。张孝祥深得其病根,于是就把酒送给吴伯承,并写了一首《送道州酒与吴伯承》诗:
阳城所临州,酒味犹清醇。我病不能饮,负此盎盎春。
髯吴烧苦笋,唤客车连轸。名酒随恶诗,掀髯一笑冁。
告别浯溪之后,张孝祥继续顺流而下。到了衡阳,跟朋友们聚会。忽然想起今天也是七夕,而去年此刻,尚在永州,没想到今年七夕却到了衡阳,因此又写了一首《七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去年永州逢七夕,今年衡州逢七夕。
往来不敢怨道路,迎送但知惭吏卒。
年年七夕有定时,我行属天那得知。
东西南北防逢汝,但愿强健无所苦。
张孝祥像。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洋中鱼
编辑: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