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新高度,即将迎来“诗和远方”携手共进的新春天。
“十三五”规划以来,湖南永州市创新推出“千年打卡地·此处是潇湘”文旅新IP,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摩崖上的中兴颂——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展”,在南海舰队“永州舰”开辟永州文化通道,在12306手机APP打出永州开屏广告,在长沙地铁开通“永州号”专列,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刊登永州文旅广告。打造了祭舜大典、盘王节、女书文化旅游周、理学文化旅游节。舜帝陵、柳子庙入列“湖南十大文化地标”和“湖南十大文旅地标”,九嶷山舜帝陵、宁远文庙等景区入选湖南省旅游精品线路,陈树湘烈士纪念园入选湖南省红色文化线路……
五年来,全市引进和建设重点文生旅项目196个、完成投资400亿元,实现旅游综合总收入2181亿元。全市现有规上文化企业178家,文化生产和服务单位8696家,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打造了云冰山、零陵古城、勾蓝瑶寨等一批特色景区。永州瑰宝一次次惊艳亮相,潇湘文化不断出圈出彩。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经济发展遭受冲击,外部环境风高浪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生态环保任重道远……
回应现实挑战,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只有不断挖掘“潇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层次与品质,创新文化形态丰富旅游样式与业态,拓展文化功能激活旅游存量与流量,完善配套设施实现文化功能,打造特色品牌彰显文化内涵,做好营销策划传播文化魅力,实现从门票经济到体验经济、从单一产业到多元发展的转变,才能够构建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疏通经脉,补齐短板,基础设施“通”起来
文旅融合发展应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来实现“文旅+”的辐射带动功能。永州是汉唐名郡、潇湘源头,最大的优势在文化生态,最大的潜力在文旅产业,有独一无二的文化赋能,有山清水秀的生态加持,有粤港澳、长株潭等广阔的客源市场,但目前文旅基础配套建设不足,遍地的“珍珠”没有串联起来。
积极构建交通大格局。对外实施“旅游交通畅通”计划,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增开永州机场航线航班,力争开通永州旅游专列。对内实施“景区交通提质工程”,抓好旅游景区间、主要景区与省道、国道等公路交通干线的“绿色通道”建设,做好“景区—酒店—场站”的无缝对接。完善城市公交与旅游交通、旅游道路标识系统以及旅游交通指示牌建设。加快建设汽车营地,每个县市区打造一个4C或4C以上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畅通景区与游客的“最后一公里”。
积极开发“智慧旅游”智能体系。不断完善线上、线下“旅游咨询、服务系统”,打造“智能、实时、高效”和集数据分析功能于一体的移动网络旅游服务平台,围绕“吃、住、行、游、乐、购、商、养、学、闲、情、奇”十二要素,补齐食宿、体验短板,做活文旅融合体验文章。
改善基础配套设施。永州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气息浓厚,有特色美食,千亩花海、万亩柚园,有祁阳砚石、江华瑶族织锦、江永剪纸和女红等传统手工艺。但这类经典大多分布在城市郊区、古镇或偏远的少数民族村落,其基础配套设施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布局与发展,因此,完善乡村道路、厕所、食宿等基础设施,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大力支持乡村民宿和星级农庄发展,将地方农特产品、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业高度结合,促进生态康养、文化体验和休闲娱乐等产业发展以实现产业叠加增值效应和旅游体验感。
品牌领航,资源共享,核心景点“串”起来
文旅融合发展应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来彰显文化内涵,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尖”的品牌意识将全域文化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实现抱团发展,形成竞争合力。永州是一座“会呼吸的城市”,有生态之优,集山水之秀,有“天然氧吧”之称。有人文之盛,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享“天下谷源”“人间陶本”“道德之乡”“理学之乡”之美誉,“潇湘”就是最好的文旅品牌。
树立“一盘棋”思维。精心梳理资源,形成一个规划、一张蓝图,遵循产业化、市场化和文旅融合发展规律,设计串联旅游精品线路,建立一套完整、准确、管用、共享的全市文旅资源库,集全身力量塑造“潇湘”品牌。
抓好“点”上提升。有序做好“城区休闲服务”“零陵古城和九嶷山”“潇水河山水生态休闲带”“北部古城文化体验产业集聚区、中部文化山水休闲产业集聚区、南部民俗风情体验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把14个县市区重点文旅景点“串”起来,一个一个地做起来,一个一个地推出去,最终实现“点”上提升,“面”上突破。
发挥品牌领航功能。建设一批“核心景区项目”,围绕“三山”“二水”“一古城”,利用好名人故里、历史典故、山水文章,做优做强有吸引力、有影响力、有辐射力的龙头景区项目,实现5A级景区零的突破,通过核心品牌将遍地“珍珠”串起来。
生态优先,文明创建,空间治理“绿”起来
创新实践“生态文旅+文明创建”模式,在培育文旅新业态、美丽乡村建设、生态保护上彰显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精心打造“旅游+”系列业态。围绕零陵古镇、勾蓝瑶寨、水口小镇、千家峒文化、舜帝陵、柳子庙、道州龙船习俗等人文之盛,充分发挥特色文化的传播魅力,发展“旅游+演艺”“旅游+文博”“旅游+体育”“旅游+教育”“旅游+康养”等一系列个性化专业化旅游业态,提供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消费产品,进而实现文旅活动从景观消费到情感体验,从景区观光到文化熏陶的跃升。
强化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文化下乡”提升文明创建水平,将科学文化、时尚元素融入到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乡村自然生态、农村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风俗,促使乡风文明提质升级,为美丽乡村铸就“文化灵魂”,彰显乡村“人文之美、生态之美、风尚之美、秩序之美”,使游客在文化演艺、节庆和农事体验中感受乡土民风,在农业采摘园、观光园中领略田园生活,在城乡互动、文旅融合、独具魅力的旅游体验中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聚焦“文化生态旅游名城”的战略定位,加快推进创建新型智慧文明城市,构建“大数据+人工智能+文明创建”模式,实现“点位上图、全点覆盖、可视化展示”,通过数字化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掌上政府,指尖服务,刷脸办事,高频服务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和一窗无差别受理,游客服务“一码互联”、景区串联“一网协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城市管理“一网共治”,群众生活愈加便捷,游客体验更加愉悦。
真抓实干,统筹发展,体制机制“融”起来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原则,畅通组织、资金、政策、人才四个工作机制。
构建上下联动机制。倡导成立永州文旅产业联盟,整合市县之间、部门之间资源力量,建立统一领导、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统筹发展的协调推进机制,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良好格局。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通过以文旅资源作价入股、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和文旅投资公司,探索走出一条依靠资源优势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快速发展文旅产业的新路子。
健全政策扶持机制。出台《关于促进永州市旅游发展的十条措施》,落实《永州市“引客入永”奖励办法》,制定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扶持政策、文旅产业招商政策,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实施“制度引资”“机制引资”“情感引资”,撬动社会资本入永。
优化人才培育机制。开展“文旅人才培养工程”和校企合作计划,将文旅融合发展人才纳入“潇湘人才行动计划”,重点引进和培育懂规划、懂策划、懂市场、懂开发、懂营销、懂管理、懂文创的高素质文旅人才。
整合营销,创新策划,文化魅力“靓”起来
永州有人文之厚、山水之秀,但在文旅产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今天,“酒香也怕巷子深”。文旅融合发展不仅要注重配套设施建设,汇聚优质资源,打通机制壁垒,同时更要做好创新策划和宣传推广。
整合文旅营销力量。建立市县联动、部门协作、政企合作的宣传推广机制,统一宣传口径,统一宣传logo。重点抓好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挺进“大湘南旅游圈”的文旅宣传、推介和招商活动。
推进“旅游+新的生活方式”。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及长株潭城市群等周边地区游客群体,瞄准“一老一小”刚性需求,积极打造户外探险旅游、温泉康养、体育旅游、老年人生态康养、民俗体验和中小学生写作研学产业。
注重产品策划推广。针对不同的市场群体细分、不同客源群的诉求,研发具有针对性的文旅产品,策划生态康养、文化探源、采风笔会等主题旅游。编纂旅游期刊,绘制旅游地图,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互联网,做精准营销,定向推广。
建设文化创意项目。对一些条件成熟的旧物业、旧工厂、旧村落闲置空间进行文化创意改造,并结合舜帝文化、女书文化、瑶族服饰、瑶族舞曲、剪纸和女红文化等培育和打造一批集文化体验、工艺展示、休闲消费为一体的文创产业街。文化创意赋能景区项目建设,建设一批特色文创项目,开发一批特色文创产品,形成“单品爆款”,彰显永州文旅融合“靓丽风采”。
做好“文旅+”发展文章,打造文旅千亿产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只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做好景点“串联文章”,打破制约创新创造的繁文缛节,注重产品策划创新,才能不断擦亮“潇湘”这一核心文旅品牌,迎来“诗和远方”携手共进的新春天。
来源:红网
作者:王薪棋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