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陈树湘烈士墓前,何俊全浮想联翩。
这盛世已如你所愿丨“断肠英雄”故事有新篇:半筐红薯与六张红军纸币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张兴诚 王杨 张必闻 邓尧 成文杰 周世琦 永州报道
道县城北向西5公里处,洑水河畔,为纪念88年前掩护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而牺牲的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和他的战友们,建有一个陈树湘红色文化园,园内坐落着陈树湘烈士墓、红三十四师烈士墓和革命烈士纪念碑,林木森森,庄严肃穆。
5月17日,连续几日的阴雨后,文化园的上空迎来了久违的阳光,园区也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纪念者——有道县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有附近的村民,也有慕名远道而来的崇敬者。
献花的人群中,一位身材高瘦、白发苍苍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
在亲人的陪同下,老人穿过纪念园的大牌坊,来到陈树湘生平事迹陈列室的门口。当看到陈列室内陈树湘的雕像时,老人停了下来,眼里闪过一道明朗的光。
何俊全在陈树湘烈士塑像前。
推开搀扶自己的两位亲人,老人肃然立正,然后踏起正步向雕像走去。颤颤巍巍的脚步走得有些艰难,揪动着在场人的心,但每一次的落地,却都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深藏其中的坚定与倔强。
老人在雕像前停了下来,凝视几秒后突然举起右手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大喊一声:“陈师长,我们想你了,来看看你!”声音铿锵有力,令人动容。
这位名叫何俊全的老人,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今年已经94岁了。老人又来到陈树湘烈士墓前,他向烈士行三鞠躬礼,并献上了鲜花,向这位“断肠明志”的师长表达深深的敬意。
88年过去了,耄耋之年的何俊全仍对自己5岁时见到的那支队伍记忆深刻。1934年12月,陈树湘师长率领红三十四师的官兵们血战湘江,在完成阻击任务后转战湘南,陈树湘腹部中弹受伤,他坚持留下掩护余部突围,其中一支十几人的队伍突围出来经过何俊全家所在的村庄,向何家购买了半筐红薯并留下了六张纸币。正是在那段时间,重伤被俘的陈树湘师长扯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
“不白吃老百姓一个红薯,这样的军队,靠得住!”红军军纪严明爱民的革命作风,一直影响着何俊全的父母,也铸就了何俊全家与陈树湘师长和他的战友们跨越世纪长达88年难以磨灭的情缘。
“永远跟党走”成了何俊全刻在骨子里的终生信仰。1951年,何俊全母亲杨开娥响应党的号召,不顾儿子生命危险将何俊全送到部队,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和朝鲜的和平建设。
在部队,何俊全多次被师部和团部调往其它连队讲课和练兵,1957年2月被任命为团独立排副排长。1957年3月,全团开展军事训练大比武,何俊全打靶全中,获得了“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后来担任了代理排长。
复员后,何俊全立即投身家乡建设,办企业、修水渠、管村子、护林场……,从党的“一杆枪”摇身变成了党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哪里难搞哪里钻,常常是刚把这里的事情办好马上又换个岗位去“拓荒”。
2019年6月,陈树湘红色文化园建成,陈树湘烈士墓迁到了园内。当时已经90岁的何俊全得知这个消息时兴奋得像一个孩子,表示一定要去看看陈师长的新家。
何俊全独自一人正步走向革命烈士纪念碑。
几年来,何俊全不顾90多岁的高龄,要么由放假回家的几个孙子们带路,要么请自己两个儿子陪同,每年都要到文化园瞻仰祭拜陈树湘师长。
每次来纪念馆,何俊全必会用军人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走正步、行礼鞠躬、忆过往诉思情。每次参观祭拜,都会让他精神抖擞,仿佛又年轻了许多。
站在陈树湘的塑像、墓地和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陈师长当年带领的红三十四师战士到他家买红薯的场景,像电影一样在何俊全的脑海中回放。他由衷感慨:“陈师长真是一位红军好师长呀,带的队伍英勇善战、爱护百姓,可惜就牺牲了。现在我们的生活过得比他当年好多了,这是陈师长和那些红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永远不能忘了他们啊!”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这是何俊全自部队入党起,便刻在骨子里的信念;安贫乐道、甘于奉献、知足感恩已经化作他身体的基因。“纪念一辈子”也已深深地印在何俊全的头脑里,印在他前往参观祭拜陈树湘师长的每一个脚印里,只要生命不息,这个承诺便不会空。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兴诚
编辑:周怡琳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