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永州:“四个三”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红网时刻新闻9月8日讯(通讯员 卿科文)近年来,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永州市坚持精准画像、分色管理、精心结对、分类施策,精准精细、用心用情推进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工作,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严把“户户”关,精准画像“三步曲”

创新“三结合”摸排、“七精准”刻画、“两分类”研判工作法,为每户村民绘制立体“民情画像”,奠定精准帮扶基石。一是全面摸排“三结合”。各地按要求将本村户籍村民全部纳入排查范围,根据“就近、网格属管、谁熟悉谁排查”原则,由村级管理员按照每100户1名排查员的要求分组包片分配排查任务,通过全面排查与重点人群相结合、网格员摸排与群众监督相结合、逐户走访和系统数据分析相结合,确保辖区内排查工作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二是深入刻画“七精准”。坚持入户排查、线上问询、分析研判相结合,对在家户全覆盖入户排查、整户长期不在家或在家人员无法说清家里情况的开展线上问询、不在家又电话联系不上的户由3名排查员进行分析研判。按照“问、算、核、判、评”五个步骤,特别是对重点户全面“靶向问诊”,把家庭基本情况摸“清”“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情况道“明”、家庭收支情况算“细”、困难问题把“准”、赡养和抚养情况说“详”、家庭目前积蓄和负债情况讲“实”、帮扶发展对策搞“好”等七个方面精准精细深入刻画。三是风险研判“两分类”。根据摸排画像情况,对各类人群召集村组干部、党员代表、驻村干部、驻村工作队进行分析研判,对符合纳入监测的农户,上报乡镇、县级复核及时按程序纳入监测;对不符合纳入监测条件但又确实存在一定困难的农户,纳入低收入常态化帮扶;对达到风险稳定消除的监测对象,按程序标注风险消除,实现稳定安全退出。

标识“三分”类,精细管理“三颜色”

在精准画像基础上,推行“三色”分类动态管理机制,通过试点先行、立标打样,实现分级管控、精准滴灌。市、县、乡镇三级每级选择一个村进行试点,对试点村监测对象实行颜色标识、分类厘清、精细管理,进而实现“首村”过关、人人过关,辖区内“村村”过关。全市共19375户52445人监测对象全部实行“绿、黄、橙”三色分类管理。对稳定消除风险的13266户36943人纳入“绿区管理”,做到“应消尽消”、常态化帮扶管理;对因不可抗拒因素无法消除风险的3926户7598人纳入“黄区管理”,做到“应兜尽兜”,落实好低保、社会救助等兜底政策;对帮扶措施不够用,家庭刚性支出较大且自身应对能力不足的2174户7904人及突发严重困难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纳入“橙区管理”,同时完善自主申报系统,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

突出“关键”点,精心联系“三结对”

聚焦软弱涣散村、脱贫村及重点对象,突出“三结对”联动,凝聚帮扶合力。一是突出领导示范“试验田”。健全市级领导示范联系制度。明确42名市级领导联点39个重点党支部,推动组织领导到位、跟进指导到位、问题查摆到位,以定期下沉调度、协调解决问题示范带动全市各级组织踊跃跟进、比拼赶超。二是筑牢驻村帮扶“前沿地”。全市共派出880支工作队伍2503名帮扶干部进行驻村帮扶,安排5.83万名党员干部参与结对帮扶和结对联系,实现对774个脱贫村、54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100人以上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全覆盖。集中优势资源、人员力量、要素保障紧紧围绕监测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方面,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三是架好结对联系“连心桥”。全市5.83万结对帮扶和结对联系人,聚焦教育、医疗、住房和安全饮水保障政策以及就业帮扶、产业帮扶、稳定增收、兜底保障等方面困难问题,设身处地、用情用心为脱贫群众特别是监测对象解决糟心事3691条,坚持每户帮扶措施不少于2项,每2个月至少开展1次走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一户一策”制定帮扶措施推动落实,全市监测对象人均帮扶措施达4.45条,真正架起为民纾困解忧“连心桥”。

彰显“实效”性,精确帮扶“三施策”

坚持分类施策,靶向治疗,确保帮扶资源用在刀刃上,成效落到心坎里。一是政策保障“共享带”。着眼教育、医疗、住房及饮水安全,精准聚焦、靶向帮扶,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医疗保障、住房及饮水安全工作,确保国家保障政策不折不扣、落实落地、有效帮扶,带动广大脱贫群众及监测对象走出困境,共享乡村振兴发展成果,全市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0辍学、教育资助金100%发放,基本医疗“应保尽保”、大病保险“应报尽报”、慢病签约服务“应签尽签”及危房不住人和饮水安全。二是产业就业“富民收”。督促指导各县市区依据气候、土地、资源要素和已有产业基础,大力实施产业帮扶“双百工程”,建成玉米基地103个、蔬菜基地132个等两个“百字号”产业基地,面积达4.41万亩,推进产业就业“双轮驱动”,带动9125户脱贫群众(含监测对象)增收;制定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到户产业奖补方案,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户类产业,全市计划发放到户奖补资金5000余万元。积极开展“311”就业服务等行动及开发以工代赈、帮扶车间、乡村公益性岗位,建成乡镇商会133个、发展帮扶车间1033家、巩固和提升产业帮扶项目3706个,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1.02万人,公益性岗位吸纳1.5万人,广大脱贫群众及监测对象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富民增收。三是社会力量“全来帮”。依托永州社会扶贫网,累计注册用户928839人,其中脱贫群众及监测对象217683户、爱心人士702816人,及时发布爱心需求对接,对接成功率71.09%,近五年来已有40余万脱贫群众从中受益。同时,通过社会保障、临时救助、特困供养等织牢织密兜底保障网,激发脱贫群众、监测对象内生动力,不断营造勤劳致富、文明新风、安居乐业良好氛围。

来源:红网

作者:卿科文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z.rednet.cn/content/646943/90/1526530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