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4月21日讯(通讯员 张云芳 廖宁杰 方新佩)从《盘王大歌》的悠扬歌声、《跳盘王》的铿锵舞步到《石刻新生》的数字蝶变,从产教融合的“零时差”对接到非遗IP的“破圈”传播,湖南科技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始终深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以湖南省“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为抓手,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大力推进“艺术+思政”“传统+创新”的“2+2+1”协同育人模式,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坚持课程思政“铸魂” 构建“艺术+思政”育人新范式
以陈树湘“断肠明志”事迹为原型,策划创作歌曲《信仰的力量》,通过艺术实践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开展“奋斗青春号”主题班会,师生自编自导舞蹈剧《青年何宝珍》,重现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组织师生开展祭扫活动,以敬献鲜花、合唱红色歌曲等方式缅怀先烈……近年来,湖南科技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依托艺术专业优势,将思政教育融入艺术实践,运用艺术形式传播思政理念,实现“沉浸式”思政教育。
“艺术不仅是技艺的锤炼,更是精神的传承。”该院院长廖宁杰教授表示。一直以来,学院注重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专任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注重从音乐、舞蹈作品中提炼思政元素,将红色文化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振与理想追求。学院管乐团排练的《钢铁洪流》、竹笛协会排练的《扬鞭催马运粮忙》《春到湘江》、民乐团排练的《信仰者》、风荷艺术团排练的舞蹈《红船》等成为学院的品牌节目,并通过网络社交媒介广泛传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坚持产教融合“强能” 贯通“教-研-用”协同全链条
“3年锤炼基本功,1年实战练真功。”学院通过“3+1”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架起了艺术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学院与长沙歌舞剧院、方特集团、零陵文化馆、零陵花鼓戏剧团、深圳星悦艺术教育有限公司等机构组织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协同发展”校企合作模式。与永州一中、永州三中等省市重点中学签订合作培养目标,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种“教-研-用”全链条培养模式,让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近三年,学生就业率平均在96.5%,学生培养质量社会反响较好;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创新创业大赛获奖16项;获省级学科竞赛奖项45项,其中一等奖10项;获得省委宣传部、文化厅以及行业内举办的各类比赛获奖36项;参与湖南省公祭舜帝大典演出、“此处是潇湘”重大原创节目演出、全市庆祝国庆节合唱比赛、参与庆祝建党合唱比赛等重大演出活动近60场次。
坚持特色发展“增信” 激活非遗传承“源头活水”
以现代编舞技法演绎瑶族史诗,原创舞蹈《跳盘王》《打起铜锣追男崽》《过山》登上央视《舞蹈世界》;师生们化身文化拾穗者,手持专业录音设备,精心采集濒临失传的“瑶族哭嫁歌”;在零陵花鼓戏剧团,青年学子认真学习舞手帕、挥纸扇、走碎步等绝招,沉浸式体验零陵花鼓戏的内涵;原创小合唱瑶族歌曲《盘王大歌》获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零陵渔鼓《欸乃一声山水绿》获湖南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学院构建的“田野采风-课堂重构-舞台活化-数字传播”非遗传承链,让沉睡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青春。”蒋娟全教授道出学院的文化传承观。近年来,学院积极强化专业特色建设,将瑶族民歌、祁剧、祁阳小调、零陵花鼓、零陵渔鼓、女书音乐引入课堂,通过地方民族民间歌舞课程渗透到协同育人模式中,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活动,做好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
来源:红网
作者:张云芳 廖宁杰 方新佩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