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文在玉米种植基地和工人一起采收新鲜的玉米。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左伊杨 永州报道
在湘南大地的富硒土壤上,“90后”“农二代”刘文用青春与汗水书写着农业报国的答卷。作为新田县东升农场负责人、湖南尚文农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这位有着军旅经历的创业者,从跟着父亲收菜卖菜的少年,成长为带领乡亲们把蔬菜卖到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的“领航者”,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征程上,走出了一条三产融合、内外联动的富民强村路。
扎根沃土的“新农人”,撑起乡村振兴“致富伞”
刘文的农业情结,早已融入童年记忆。1996年父亲刘道忠成立蔬菜种植合作社后,六七岁的他便跟着跑遍乡镇收菜,初中时已能独立完成30多吨蔬菜的收购与装运。虽大学攻读国际贸易专业、退役后曾闯荡海外市场,但这份与土地的羁绊,最终让他在2021年毅然返乡,接过东升农场的发展重担。

东升农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如今的东升农场,已成为新田县规模最大的粤港澳蔬菜基地、国家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在刘文的带领下,农场形成了“种植+加工+出口+旅游”的全产业链格局:2023年蔬菜出口货值达14亿元,占湖南蔬菜出口总货值的14%,远销欧美、中东、东盟等地区;通过“基地+农户”“土地入股+务工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长期聘用当地及周边农户600余人,受聘农民年收入稳定在3万元以上,累计带动6500余户农户通过蔬菜种植实现增收。更值得称道的是,他推动东升农业集团总部搬迁新田,仅两个月就实现蔬菜出口近3000万美元,新增就业岗位300个,为县域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脱贫攻坚的“先行者”,铺就群众增收“康庄道”
回溯脱贫攻坚的奋斗岁月,刘文父子的身影始终活跃在助农一线。早在2013年东升农场初建时,刘文便利用父亲的合作社资源,协助搭建“公司+基地+农户”的帮扶模式,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实现稳定收入。对于缺乏技术的贫困户,农场免费提供种植培训、种苗支持和全程技术指导,让“输血式”帮扶转变为“造血式”增收。
村民彭金冬的蜕变是生动缩影。在农场的技术培训下,他从零基础的困难农民成长为产业主管,妻子和姐姐也先后入职农场,一家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全家稳增收”。脱贫攻坚期间,刘文还推动农场与新田县苦志育才学校结对帮扶,长期免费供应蔬菜、捐建小菜园,用爱心守护困难儿童成长。截至脱贫攻坚战胜利,东升农场辐射带动周边2200多户贫困户脱贫出列,让曾经的贫困村通过蔬菜产业实现“摘帽”致富,新屋场村也因产业兴旺更名为“东升村”,寓意“旭日东升、脱贫致富”。
衔接转型的“创新者”,激活产业升级“新引擎”
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刘文敏锐意识到,单纯的种植出口已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他立足新田富硒生态优势,从三个维度推动产业迭代升级,让乡村振兴的根基更牢、后劲更足。
在产业拓展上,他打破“一产独大”格局,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2022年牵头成立湖南省东升农旅科技有限公司,将农场升级为集农业生产、研学实践、休闲康养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当年入选首批湖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2023年接待游客35.8万人次,实现三产营收1.12亿元。在技术赋能上,他主导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搭建湖南省首个蔬菜种植物联网平台,通过智能灌溉、绿色防控等技术提升品质,农场的定制化水果玉米能以15元/根的价格畅销粤港澳市场。在帮扶模式上,他优化利益联结机制,从“就业+分红”延伸到“技术+品牌+市场”全链条支持,引导农户参与分拣包装、仓储运输等配套环节,让村民在产业链各环节都能分享收益。
这些调整带来了显著成效:农场蔬菜获得6项国际认证,出口市场从粤港澳拓展到中东、欧美;农户人均年收入较脱贫攻坚时期增长40%以上,更多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就业;东升村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获评“湖南省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等10余项荣誉。
逐梦未来的“实干家”,绘就农业强国“新蓝图”
谈及未来,刘文的规划清晰而坚定:“要让新田蔬菜不仅‘出海’,更要让中国农业技术‘走出去’,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更多人。”
在国内,他计划将进一步挖掘新田“中国富硒农产品之乡”优势,联合农业科研机构优化富硒蔬菜品种、提升种植技术,推动富硒蔬菜从“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筹建跨境电商平台,让“湘品出境”更便捷高效,带动更多县域特色农产品走向全球。在国际上,他主导的湖南尚文农业有限公司已在迪拜启动100亩耐旱玉米试种项目,通过土壤改良、品种适配等技术创新,破解中东沙漠地区蔬菜种植难题,实现从“蔬菜出口”到“技术出口”的跨越。同时,他将持续扩大农旅融合规模,建设更多劳动教育基地和休闲农业项目,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家园”。
“做农业要有持之以恒的心,不能想赚快钱。”这是刘文常说的话。从田间地头的少年到农业产业的领军者,从脱贫攻坚的参与者到乡村振兴的领航者,刘文用“闯创干”的劲头,让小小的蔬菜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金杠杆”,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农二代”的责任与担当,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范例。
来源:红网
作者:左伊杨
编辑:成文杰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