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然而在工业化与数字化的浪潮中,传统手工艺、地方戏曲、民俗仪式等依赖口传心授的文化形态,正面临“人亡艺绝”的断层危机。这场危机绝非文化现象的自然更迭,而是对民族根脉传承的严峻考验。如何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活起来”?答案或许藏在“守正创新”四个字里。文化传承既要心怀敬畏守护文化根脉,更要以时代为笔,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扎稳文化之根,完成从认同到传承的“青春接力”。文化的断层,往往始于认同的缺失。当青少年对洋节日的热情远超传统节气,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成为老龄化的代名词,传承便成了无源之水。破解之道,首先在于筑牢文化认同的根基。故宫博物院联合中小学开展“古建榫卯研学”,让孩子们在动手拼接中读懂天人合一的营造智慧;苏州评弹进校园开设兴趣班,用软糯吴语为青春注入江南韵味。只有让传统文化走出博物馆、走进日常生活,才能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当年轻人主动穿上汉服、学习古琴、复刻古法糕点,传统文化便有了“自我造血”的传承力量。
以科技为翼,让古老技艺“活”在数字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传统文化的边缘化,很大程度上源于传播方式的滞后。在年轻人成为文化消费主力的今天,“高冷”的传统艺术需要学会“说人话”。故宫数字文物库上线3000件高清文物,观众可360度“触摸”《千里江山图》的笔触细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直播“云授课”,让剪纸、皮影戏在直播间收获百万粉丝学徒。可见,科技不是传统文化的对立面,而是“赋能者”。当数字博物馆、沉浸式体验馆、文创IP成为文化传播的新载体,传统文化便从博物馆里的标本变成了生活的参与者。
跨界“破圈”,探索传统文化的产业化突围之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保护,救不了传统文化。唯有与现代产业体系“握手”,才能形成从传承到创新的良性循环。近年来,传统文化的“跨界破圈”屡见不鲜:李宁将苗族银饰纹样绣上运动服,让“国潮”走向国际秀场;四川三星堆博物馆推出“青铜面具冰激凌”,让文物“甜”进年轻人心里。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老物件”本身,更在于其背后的精神符号与审美基因。当传统纹样成为时尚界的“流量密码”,当民俗故事变成游戏里的“剧情彩蛋”,文化传承便有了可持续的产业土壤,传承人也能从“为爱发电”走向“靠艺吃饭”。
(作者: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 蒋征南,县委组织部 蒋其霖)
来源:红网
作者:蒋征南 蒋其霖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