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6日讯(通讯员 易爱民)自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突出问题集中整治“突击战”工作开展以来,祁阳市严格对标省、永州市部署要求,以“盘活大棚资源、提升产业效益”为核心要义,创新实践“水稻育秧+N”经营模式,全力推动“一棚多用”机制落地生根、见行见效,助力高品质蔬菜产业向绿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稳步升级。截至2025年10月底,全市今年累计新建成集中育秧大棚达35万平方米,70%以上的育秧大棚实现周年综合利用。祁阳市以秋延后辣椒种植为重要突破口,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具体措施落地”的路径,推动这一模式在全域推广,让曾经季节性闲置的育秧大棚,蜕变为全年创收的“富民载体”。
标杆引路:闲置大棚种出“增收椒”。为让大棚综合利用模式可复制、可推广,祁阳市将梅溪镇鑫峰育秧中心确立为标杆示范点,重点打造其“水稻育秧后闲置期高效利用”的典型经验。每年7月,梅溪镇鑫峰育秧中心完成晚稻育秧任务后,可盘活15亩闲置大棚,精准种植秋延辣椒,实现“育秧空档期”与“辣椒生长周期”的无缝衔接,从根本上杜绝大棚资源季节性浪费的问题。
眼下,大棚内的秋延辣椒已进入盛产期,每周可产出新鲜辣椒1000斤。经核算,扣除各项种植成本后,每亩纯利润达1500余元,大棚二次利用的经济价值直观显现。“我们种植的祁阳香椒品种优良,不仅有专业技术团队全程指导,还全面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祁阳鑫峰育秧中心负责人王海峰语气坚定,“更省心的是,种植前就与合作企业签订了保价收购订单,销路不愁、价格有保障,大伙儿的种植热情与发展信心持续高涨。”
体系护航:全域推广有章可循。以祁阳鑫峰育秧中心的实践经验为基石,祁阳市系统提炼形成“全链条保障+标准化推进”工作体系,为大棚综合利用提供“有路径可循、有支撑可依、有保障托底”的坚实框架。
产业化模式立标准。全市统一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的产业化运营模式,40多户种植大户均按此标准集中培育优质祁阳香椒品种。其中,“统一标准”涵盖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田间精细化管理规范等关键环节;“统一销售”则通过订单农业机制实现——种植前与合作企业签订保价收购协议,有效破解农产品“销售难、价不稳”的行业痛点。
品牌技术双赋能。祁阳市将秋延辣椒种植与“祁阳香辣椒”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深度融合,借助品牌溢价效应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组建专业技术团队,为种植户提供从品种筛选、病虫害绿色防治到采收时机把控的全周期技术指导,真正实现“技术紧跟种植走,效益紧随技术来”。
利益联结促共享。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企业负责订单签订与技术支撑,合作社统筹大棚资源调配与种植组织协调,农户则通过“参与种植+就近务工”的方式获取双重收益回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发展共同体。
今年,祁阳市秋延辣椒种植规模已拓展至300亩。按“每周亩产10000公斤、市场售价每公斤7元”测算,预计总产可达21.4万公斤,总产值突破145万元,扣除种植成本后,整体纯利润超45万元,充分验证了“大棚二次利用”模式的经济可行性与可持续性。
产业层面,以秋延辣椒种植为切入点,祁阳市推动传统蔬菜产业从“零散种植”向“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转型,农产品品质得到全面提升,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安全、放心”的绿色食材。民生层面,该模式直接带动脱贫户和监测户60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同时吸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务工。“在大棚里采摘辣椒,离家近又方便,既能照顾家里的孩子,一天还能挣100多块钱。”一位脱贫农户笑着说,“就连村里的老人,在家门口也能挣点零花钱,日子过得愈发有奔头。”
从“闲置棚”到“增收棚”,从“一季用”到“全年用”,祁阳市通过育秧设施综合利用的创新实践,不仅激活了冬季农业的“大棚经济”活力,更蹚出一条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下一步,祁阳市将继续深化“水稻育秧+N”模式探索,拓展大棚综合利用场景,让农业设施释放更大效益,为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持续动力。
来源:红网
作者:易爱民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