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永城旧事之永州过年

  过年是小孩子最高兴的事了。到了年边的时候,我每天都在盼着过年。当然想的都是吃东西和玩了。

  天天早上打开眼睛就念道: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买猪肉;二十七,杀羡(阉鸡)鸡;二十八,舂粑粑;二十九,酿缸酒;三十日,坐着吃。

  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就是各家各户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了,各家都到街头的纸抹铺里去买两张送灶王爷上天的黄色纸牌。那黄纸牌的中间,写着两行字:“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那纸的边边上画些看不懂的符。另外母亲还买来两百钱的麻元、泡果和一小包红茶。

  送灶王爷都是在晚上。母亲把麻元和泡果用碟子装好,摆在灶上。再用小罐子熬点红茶,装在三个杯子里,也放在灶上。然后化钱纸、点香、点蜡烛。母亲作揖,口里念叨些什么,大概是要灶王爷上天去说好话,保佑家里庆吉平安之类吧。母亲念完了,又把灶上的三杯茶洒在灶边,大概灶王爷是上天去了。好了,我们小孩子就不讲什么礼性了,赶快用手去抓碟子里的麻元、泡果吃了。

  二十四过小年,家里买了鱼和肉,中午有一餐好的吃。

  二十五磨豆腐,主要是乡人下人的事,城里没有做豆腐的那套“把子”。乡下人要忙一整天了。有磨几升豆子的,也有磨两斗豆子的,从天亮搞到天黑,没得气歇的,夜里还燃着松香烛在炸油豆腐呢。小孩子看到开油锅,又趁机要吃什么油炸红薯片,还有什么萝卜丝螃蟹。就是用米粉拌萝卜丝,加点盐和香葱,用锅铲装了在油锅里炸,炸得黄黄的,样子像螃蟹,吃起来又香又脆。

  二十六买猪肉。我家里做米生意,年年都喂了猪,不用买肉。过年杀猪是要多留点儿肉的,因为人客多。猪肝、大小肠子,都留着的。还把一些肉和大肠熏腊了慢慢吃,可以吃到二三月。

  二十七杀羡鸡。这种羡鸡是专为过年留着的,过年前一两个月就把它关起来了,不让活动,只喂米糠拌饭,长得滚壮的。到过年杀的时候,皮是黄黄的、嫩嫩的,肚子里的板油满满的。

  羡鸡的尾巴毛,又是女孩子们扎毽子的好东西。正月里用一个明钱,把鸡毛穿在明钱的洞里,踢毽子要踢好久的。

  二十八舂粑粑。永州的糯米粑粑很出名,又香又糯,过年时都用来互相送礼。正月里妇女们走人家都提着篮子,里面放的大半是粑粑,还有麻糖之类。

  舂粑粑都是选上好的重阳糯米,用甑蒸熟,再倒进臼里,用舂槌去舂。这要很大的力气,好糯米黏性大,没有力气的舂槌沾着就提不出来了。舂好了,女人家把手洗干净,再抹点油去臼坑里抓一把出来,做成一个个的雪白的粑粑,放在大簸箕里。然后用筷子在每个粑粑中间点一点红颜色,看起来又漂亮又吉庆。

  二十九酿缸酒。那只是顺口溜,小孩子那么唱。其实酒在老早就酿好了。

  三十晚上过年,那菜是一大碗一大碗地都摆上了桌。鸡肉,丸子的香味早就闻着了,但就是不让吃。要先敬天地、敬祖宗,大人们做着那些礼性上的事,我们小孩子饿得肚子都叫起来。好不容易做完了,才来吃那些摆了好久的菜。奶奶坐上席,先给孩子一个鸡腿子,啃了鸡腿再吃丸子。母亲把蒸得烂烂的槟榔芋扣肉和一块整鸡肝夹到奶奶碗里(奶奶牙齿不行了)。桌上的菜真多,母亲说:“尽量吃,只要你吃得进去!”

  父亲喝了一些酒,脸上红红的。他也大块地吃那油光光的羡鸡肉、扣肉,边吃边喝,醉醺醺的,油光满面。母亲也喝了一点儿酒。

  我因饿了,吃得太多,现在饱嗝喧天的,不想再吃了。只觉得肚子里胀鼓鼓的、头晕晕的,想困。我扑倒在桌上就睡起来。母亲把我拖起来,帮我抹了脸上手上的油。脱掉衣裤,拉到奶奶的床上睡下了。母亲还在我的耳边念叨:“明天是大年初一,起来不要讲丑话,要讲好话。”

  父亲早上就在屋子里贴了一张“童言无忌”。大概是请上天莫计较小孩子讲不吉利的话。对门的壁上贴了一张“对我生财”。门口贴了一张“出行大吉”,那杆大秤上贴的是“黄金万两”,大门上是“财源茂盛达三江,生意兴隆通四海”。

  我在奶奶床上糊里糊涂地睡着了,奶奶、母亲、父亲守岁。他们烧了炭盆火,坐在堂屋里,也不知他们守到什么时候。

  天还不太亮的时候,我就被鞭炮声惊醒了。劈里啪啦,劈里啪啦!然后“嘭!”好大的响声,是那种大炸雷炮。接着又有些人家放起千子头的长炮响,而且都夹着那种“嘭!”的响声。我再也睡不着了,躺在床上听着,猜想着这是谁家放的,那又是谁家放的,比哪家放得最久。

  听到后来就分不清了,四面八方都是劈里啪啦嘭!劈里啪啦嘭!整个潇湘门,整个永州城都响成了一片,耳朵都要震聋了。听起来就像北兵娘子(部队)进城来了,在打仗一样。

  早上起来,到门口看看,满街满地都是炮响渣子。街上还丢着一些紫红色的大萝卜(这种萝卜是永州的特产,别的地方没有见过)。萝卜上都插着香,香已燃完了,只剩下香棍子。街上丢得横七竖八的。初一清道夫休息,没有人扫街。

  讨米的瞎子、跛子在街上喊:“老爷奶奶们!过了热闹年!可怜我们瞎子、跛子遭孽!吃剩下的残菜剩饭,赏一口给我们吧?保佑你们发大财,添子抱孙吧!”那时各家屋里都有剩菜饭,给他们一碗。

  那些叫花子总是两个或三个一起牵着走的,背着长长的大竹筒,一筒装饭,一筒装菜。讨一天可以吃得几天了。

  初一早上起来,母亲给我一个大雪枣,这是稀罕东西,我也没洗脸,拿着就吃。母亲说,过了年又长大一岁了。我还是只顾吃。

  早餐是吃面。中餐有三十晚上剩下的很多菜,只煮两碗青菜。菜不能煮死了,炒得青青的,说是这一年清清白白,没得啰唆事。

  因为三十晚上教了的,小孩不能讲丑话,我躲在屋里不敢出去。这时只想有大人带着我出去走人家拜年,不要开口,肯定又有人散发糖果、粑粑之类,有时还赏挂钱呢。

  过完年就有龙灯和灯舞看了。龙灯都是在大街、北正街、府正街那些宽大的街上舞,因为那里有钱的大店铺多。小孩子跟着龙灯跑。

  龙头有龙珠在前面引着舞,龙头跟着龙珠转。还有狮子滚绣球,两个狮子滚起来最好看了。

  龙灯舞到大铺子的门前,都要放肆放鞭炮,店铺老板还要发红包。一条龙长长的,总有几十个人了,还有舞狮子的,每人都给红包的。

  灯舞有蚌壳精和彩龙船。蚌壳精里面是一个“美姑娘”,身着水红色缎子的绣花衣、裤、鞋。像戏台上的花旦,头上戴的花珠子。两片由竹篾扎成的彩色蚌壳,里面有两个开合用的绳子做的手套子。美姑娘在里面双手拿着两个套子,边走边用手开合蚌壳。开一下,笑一下,赶快又合拢。人们只想看清楚美姑娘的模样,但总是看不清。她就那么边开边合走着碎细的台步子,有很多的小孩子追着看。

  彩龙船是四个人抬着的大彩色轿子,里面坐着化了妆的戏台上的人物。有穿着长衫的书生和穿红戴绿的小姐。有的是梁山伯和祝英台;有的是白娘子和许仙;有的是崔莺莺和张生。反正模样都差不多,随便你去猜想好了。如果你猜着了,就将答案写在一个条子上递给那书生。那书生认为你猜对了,就会抛出一个很好看的用绸缎做的大绣球来给你做奖品。一般都只有那些读过书的、有文化的人才能够猜得中。

  街上看舞龙耍狮子的人挤得水泄不通。这种场面一直要闹到正月十五才结束。

  正月十五的晚上,是耗子嫁女。街上摆了好多耗子嫁女的彩色画,它们也抬轿子、打锣鼓、吹喇叭,一个个神气活现的。耗子新娘坐在轿子里,尖起嘴巴,东张西望的,像是那么回事一样。

  各家各户都在黑角弯里,点一些小蜡烛,说是给耗子嫁女照着点,免得太黑了。

  正月里母亲给我买了一个很小的灯笼,只有西瓜那么大,上面画有梅花,写着“长命百岁”。我在灯笼里面点了一枝很小的蜡烛。用一片篾片提着,在堂屋里走来走去,很是有味。

  后来我提着灯笼到街上去,一出门,看到别的孩子的灯笼都是大大的,又扎得漂亮,什么鲤鱼灯笼、虾子灯笼,都用一根三尺长的竹竿挑着,举得高高的,好不威风。我看着自己手里的小灯笼,只能提得矮矮的。别人看都看不见,心里一下子不高兴了,差点哭出来。

  母亲说:“明年给你也买一个鲤鱼的。”

  奶奶说:“小孩子,有一个灯笼玩就不错了,你看‘鸡婆(隔壁的孩子)什么都没有。他娘说没有钱,他就听话。只看着别人玩,他还笑哩!哪里一定要买什么样子的?那就买条龙,不更大了?又不是财主家,那些玩鲤鱼、虾子的,还有玩夜明珠的,不要跟人家比,还有好多孩子什么都没有的。”

  听到奶奶讲,不哭了,还是提着灯笼在堂屋里玩,蛮好。

来源:红网永州站

作者:李茵

编辑:周文君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z.rednet.cn/c/2015/06/09/224280.htm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