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道永州丨以“3+3”思路助推乡村振兴

着眼于新时代、新形势、新需求,十九大报告前所未有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好“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牢固树立新思维、新理念,推动治理体系、产业形态、发展方式的升级换代,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构建有质量、有效益、更公平、可持续的乡村有机体。

引领+治理:发挥农民主体地位,提升乡村活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日益严重。因此,应把“人”的工作作为前提和基础,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引领和治理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让乡村“活”起来。

实施“堡垒工程”,夯实组织基础。坚持党的领导,是基层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核心。促进农村发展,必须把基层组织建设摆在第一位,强化示范带动,让党员干部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坚持严管厚爱,敢于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打造一支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推行“智慧党建”、农村网格化、村干部专职化等工作模式,推行扁平化管理,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路”。把“以农民为中心”的思路贯穿到民生事业中,引导党员干部以扎实的工作作风赢得群众支持和信任,让“三农”工作队伍懂农业、爱农业,更爱农民。

打造“归雁经济”,积蓄人力资源。深入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引导外出务工经商的村民返乡,引导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回乡,引导本地成长的科技人员下乡。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提升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特别要注重扶持小作坊、扶贫车间、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要通过生产发展带动自身增收,更要带动身边的农民共同致富。

构筑“法治环境”,促进公平正义。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中,法治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应始终把学法普法作为农村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全面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广泛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好、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彻底铲除“法不责众”的错误观念,严厉打击带有黑恶势力性质的家族、宗派团体,树立法律的绝对权威,让广大农民心无旁骛、公平公正地参与发展。

搭建“百姓舞台”,凝聚发展正气。要弘扬新风尚,坚持移风易俗、革弊鼎新,抵制大操大办、攀比跟风、封建迷信等陈旧习俗,提倡节俭、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要推崇新生活,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完善农家书屋、健身广场等活动平台,鼓励农民在辛勤劳动之余“自娱自乐”,促进农民身心健康。要树立新榜样,选树一批自力更生、热心公益、诚实守信的典型,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推广,讲好农民自己的故事,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

外扶+内生:保障产业要素供给,培育乡村动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条件和核心要求,发展农业产业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强化政策扶持、注重自我发展,着力在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上补短板、强保障,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做活土地文章。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以“依法、自愿、有偿”为原则引导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县乡村三级联系紧密、服务统一、资源共享的网络信息平台,拓展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龙头的土地规模经营载体,建立正常的土地流转价格增长机制。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实现农民承包土地财产权、促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体制机制。

撬动金融杠杆。总结和提炼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经验,不断创新融资渠道,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建立涵盖土地确权、抵押登记、评估流转、风险处置等环节的融资配套政策与服务体系,引导商业银行对新型经营主体发放贷款,探索以金融为纽带的利益联结机制,优化市场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推广“经营主体+基地+农户”扶贫模式,破解贫困户脱贫无资金、无产业、无技术问题和创新创业中的“融资难”问题。

提升技术含量。把农村闲余劳动力吸纳到市场主体中,开展农业产业技能培训,实行以企业带农民、以大户带散户的生产技能培训模式,将市场主体与贫困户捆绑发展,开设田间课堂、车间课堂,把“单打独斗”的农民转变为收入稳定的产业工人,实现“一户一名产业工人”,确保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薪酬收益、入股分红多渠道增收,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坚持市场导向。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必须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生产、谋出路、提效益。延伸产业链条,树立品牌理念,规范行业标准,在农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推进精细化、专业化生产经营。推进集群化发展,将分散的土地、资金和人力整合起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来降低农产品生产流通成本,实现农户与市场的顺利对接。同时,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优势,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快速发展。

开发+保护:用好独特生态资源,彰显乡村魅力
从城乡二元结构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宝贵的财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资源。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并重,让绿色成为乡村永恒的色调。

持之以恒保护生态环境。应该倍加珍惜生态资源,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的发展道路,为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优化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类空间,加强造林管护和封山育林,逐步提升森林覆盖率,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坚守环保底线,实施最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从源头上杜绝破坏环境行为的发生。积极推动节能环保技术应用,促进节能消费、绿色消费,推动大众养成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习惯。

综合施策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体现“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让乡村成为留住山水、留住记忆、留住文化和精神的根。整治村庄环境,实施增绿、洁地、净水、治气四大工程,开展“厕所革命”,探索建立“户分类、组定点、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或区域化处理”的农村垃圾生态无害化处理新模式,构建宜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从群众最关注最急需的交通、水利、电讯等方面入手,引进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延续乡村文化,重视保护和挖掘物质的传统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尊重当地群众的民俗文化和生活习俗,保存延续千百年的“活化石”。

独树一帜树立生态品牌。注重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积极策划包装优良生态资源,以生态优势助推旅游升温,走美丽经济之路。以 “文化+”为引领,做大乡村旅游。保护和修复古民居、古村落、古遗址,以乡村风情、田园景观、地域文化和人文传统为依托,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型、古民居保护型、民俗风情型的特色村,让“乡愁”产生经济效益。以“农业+”为引领,做活农家旅游。大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索生态观光与农业产业开发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提高农业生产的体验性和参与性,形成集农业生产、休闲度假、健康养老于一体的产业新格局。以“山水+”为引领,做美生态旅游。对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进行适当合理开发,精心雕琢民间流传的传说、典故,完善景区旅游设施,提升专业化接待水平,使深藏在“大山深处”的旅游景点展露出来,成为自然景观精品,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作者易先平 系新田县委副书记)

来源:红网永州站

作者:易先平

编辑:刘林霞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z.rednet.cn/content/2018/07/30/31029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