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一根贯穿颈、胸、腰、骶部的“顶梁柱”,它就是脊柱。这根由26块椎骨串联而成的复杂结构,不仅支撑着身体的重量,还像一座精密的“信息枢纽”,负责传递大脑与四肢、内脏之间的神经信号。一旦脊柱出现问题,轻则颈肩腰腿痛,重则可能影响运动、感觉甚至大小便功能。作为脊柱外科医生,小编和大家聊聊那些与脊柱健康息息相关的话题。
颈椎:别让“低头”偷走你的健康
如今,“低头族”越来越多,颈椎也成了最容易“闹脾气”的部位。颈椎由7块椎骨组成,虽然体积小巧,却要支撑头部(约5公斤)的重量,还要满足颈部前屈、后伸、旋转等多方向的活动需求。长期低头看手机、电脑,会让颈椎处于过度屈曲的状态,颈椎间盘承受的压力比仰头时增加数倍,久而久之容易引发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等问题。
当颈椎出现问题时,身体会发出一些“预警信号”:比如脖子僵硬、转动时发出“咔咔”声,或者出现手臂麻木、头晕头痛等症状。这时候可不能掉以轻心,及时调整生活习惯至关重要。建议大家每低头30分钟就抬头活动一下颈部,做一些简单的“米字操”;选择高度合适的枕头,让颈椎在睡眠时能保持自然的生理曲度;平时还要注意颈部保暖,避免冷风直吹。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到医院做颈椎X线、CT或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行针对性治疗。
腰椎:久坐的“隐形杀手”
腰椎是脊柱中负重最大的部位,尤其是第4、5腰椎和腰骶部,承担着上半身的大部分重量。长期久坐、弯腰搬重物、肥胖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腰椎间盘退变、突出,压迫周围的神经,引发腰痛、下肢放射痛(俗称“坐骨神经痛”)等症状。
很多人在腰痛初期会选择“硬扛”,其实这是不可取的。急性腰痛发作时,适当卧床休息(1-3 天)有助于缓解症状,但长时间卧床反而会导致肌肉萎缩,不利于恢复。平时预防腰椎问题,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久坐时在腰部垫一个靠垫,减轻腰椎压力;弯腰搬重物时,要先蹲下,让物体靠近身体,再慢慢起身,避免弯腰用力;加强腰背肌锻炼也很重要,比如“小燕飞”“五点支撑”等动作,能增强腰背肌的力量,保护腰椎。
脊柱侧弯:青少年不容忽视的问题
脊柱侧弯是青少年常见的脊柱畸形,表现为脊柱向一侧弯曲,严重时会影响胸廓发育,甚至压迫心脏和肺脏。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脊柱侧弯的进展可能较快,家长要格外留意。平时可以观察孩子的肩膀是否等高、腰部是否对称、弯腰时背部是否有一侧隆起。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通过脊柱X线片可以明确诊断。
对于轻度的脊柱侧弯,可以通过佩戴支具、进行康复锻炼来矫正;如果侧弯角度较大,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治疗脊柱侧弯的关键,家长要督促孩子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期单侧负重,同时鼓励孩子多参加游泳、跑步等体育锻炼,增强脊柱的稳定性。
脊柱是我们身体的“脊梁”,它的健康关乎我们的生活质量。希望通过这些科普知识,能让大家更了解脊柱,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和保护。如果出现脊柱相关的不适,要及时到正规医院的脊柱外科就诊,让专业的医生为你的脊柱健康保驾护航。
文/郑典涛
来源:红网
作者:郑典涛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