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检验科的抽血室里,总有一排静静待命的“小家伙”——它们身材修长、通体透明,头顶还戴着五颜六色的“小帽子”。这些看似普通的采血管,其实是守护健康的“彩虹卫士”,每一顶不同颜色的“帽子”,都代表着独一无二的身份标识与使命勋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倾听它们的故事,揭开“为什么抽血要用到多种管子”的秘密。
当我戴着红帽的时候,我是真空采血管:我的肚里空空,啥也没有,只有负压,通常我的采血容量是4-5ml,采血后不需要混匀,常用于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生化项目的测定。
当我戴着紫色帽子时,我是抗凝采血管:我的身体里添加了EDTA-K2(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剂,可以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从而阻止血液凝固,常用于血常规、血型鉴定等检验项目。哦,对了,我还参与某些寄生虫的检验检测哦。
当我戴着蓝色帽子出现时,我还是抗凝采血管:不过我身体里加入的是枸橼酸钠抗凝剂,我的容量是1.8ml,这时的我常用来检测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血栓弹力图等项目。
当我戴着黑色帽子出现,我是血沉管,采血量1.6ml,抗凝剂与血液为1:4混合,抽血后立即颠倒混匀5到8次。
还有一种抽血化验,需要的抽血量较多,需要不同部位多次抽血,血液吸入的不是管子而是瓶子,这种特殊化验是血培养,常用于菌血症的鉴定,成人采集2套血培养标本(包括需氧瓶和厌氧瓶)每瓶血量8-10毫升,新生儿和儿童患者按病情体重计算,约为2-5ml。
我们是一个严谨的“彩虹色”家族,人们害怕与我相见,那瞬间的刺痛让他们蹙眉,有人常问:“为什么要抽我这么多管血?不可以一管血做完全部的检查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每当我换一种颜色出现,我身体里的真空环境和抗凝剂成份就发生了改变,我的任务和使命也就随即改变。
我是一根微不足道的采血管,甚至是一次性消耗品,但我无比自豪,因为每一次被拿起,都意味着一份对人们健康的追寻。我是一根采血管,生命之路的短暂守护者,连接着病痛与答案,托起的是诊断的重量,传递的是科学的温度。
文/曾露
来源:红网
作者:曾露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