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怒江大峡谷的崇山峻岭间,傈僳族“送信人”桑南才用37年的坚守诠释了“托厄哈扒”的深刻含义,这是傈僳语中对基层奉献者的尊称,意为“传递希望与温暖的人”。他身背邮包,徒步跨越悬崖峭壁,骑行穿越泥石流频发的险路,累计行程超过34万公里,将一封封邮件、一份份物资送到村民手中。桑南才的故事,是新时代基层工作者扎根一线、服务人民的缩影。年轻干部当以“托厄哈扒”为实践遵循,在极端环境中锤炼担当,在平凡岗位上厚植情怀,以坚韧、奉献与赤诚之心,架起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以“孤勇者”的担当,在绝壁险滩中淬炼信仰纯度
怒江大峡谷的邮路,是桑南才用脚步丈量出的“生命线”。这里弯急坡陡、危石嶙峋,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一侧是深不见底的悬崖。他曾无数次骑行摩托车在湿滑的碎石路上急转,轮胎打滑时,膝盖撞上山岩的疤痕至今清晰可见。年轻干部当从中感悟,真正的担当,是做险峻山路上的“拓荒者”、危难关头的“逆行者”,将“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作为信条,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魄力,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敢啃“硬骨头”、敢接“烫山芋”,才能以“铁肩膀”扛起“硬担子”。
以“老黄牛”的韧劲,在岁月沉淀中厚植奉献厚度
有人问桑南才:“一条邮路走半生,值吗?”他答:“只要乡亲们需要,再走37年也值!”这种“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执着,正是基层工作者最珍贵的品质。年轻干部须懂得,岁月沉淀的是“老茧哲学”、时间淬炼的是“愚公精神”。基层事业没有“快进键”,为民服务最忌“镀金心”。唯有甘做“热锅蚂蚁”、愿当“过河卒子”,在日复一日的走访中磨出“铁脚板”,在年复一年的坚守中焐热“百姓心”,才能让青春在“板凳甘坐十年冷”中沉淀出厚重价值。
以“自家人”的赤诚,在双向奔赴中提升情感温度
桑南才的邮包里,装的不仅是信件包裹,更是沉甸甸的民心。他熟记每个村寨的方言,知晓谁家老人需定期送药、哪户孩子在外求学。当发现几经搬迁的杨赵才家生活难以为继,他自掏腰包借出积蓄;得知学生杨忠华面临辍学,他毅然拿出1500元帮杨忠华交了学费,每个学期还资助他生活费。这种“把群众当亲人”的情怀,让“托厄哈扒”超越了职业范畴,成为群众心中的“自家人”。这启示年轻干部,为民服务不是“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而是“枝叶关情”的双向共鸣。要少些“机关腔”,多沾“泥土味”,把政策文件转化为家长里短的“暖心话”;要摈弃“看客心”,常怀“赤子情”,在群众眉头紧锁处看见责任,在百姓会心一笑中照见初心。唯有真正与群众“同坐一条凳”“同耕一块田”,才能让连心桥从“架起来”到“热起来”。
(作者:江华县委组织部 王俊彦)
来源:红网
作者:王俊彦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