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刘昭德 记者 陈斌 永州报道
1995年12月30日上午,永州大地阳光明媚,潇水河畔热闹非凡。座落在零陵古城南面的南津渡大桥正式通车。数万名永州儿女目睹了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南津渡大桥是我省第一座、全国第三座中承式钢架结构的大桥;全省第一座没要中央和省政府财政投资的大桥;全省第一座与港商合资兴建的大桥。它的建成通车,不仅兑现了县级永州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许下的“奋战两年,建好南津渡大桥”的庄严承诺,也为零陵古城增姿添彩,为加快永州市城区“扩容提质”建设步伐、改善城市道路交通骨架、促进全市乃至零陵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南津渡大桥北连永州城区322国道,南通207国道,总长659.8米,宽16米,洪水频率百年一遇,六级航道。大桥建成后,可使207国道永州段缩短8公里,每年节约运费2000余万元。
零陵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但地处偏僻、基础薄弱。1982年建立县级永州市时,城区面积仅5.6平方公里,可谓城小、房旧、街道窄、路况差。城市只有一座60年代建成的东风大桥,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要突破这种格局,重中之重,必须修建一座沟通古城南北的新大桥。而那时市本级的财力十分有限,基本就是能够“保工资、保就医、保运转”,而且其他需要大笔用钱的项目很多。因此,建设南津渡大桥的最大难题是资金。面对困难,永州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家”一班人带领全市人民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在财力严重受到制约的情况下,市里根据内地刚刚启动房地产开发的新动向,试探地采取“以地生财、以房融资、滚动发展”的办法,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拿出一些土地,在竹园新村建设一批商品房出售给用户,达到扩大财源、筹集资金、增长财力的目的。几经周折,把房产销售出去后,除了建房成本和完善道路等配套设施外,收入所剩无几。“四大家”的领导们认识到:单靠本级财政投入,要想架设一座公路大桥,乃杯水车薪;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不但县级政府无此项功能,而且全市干部群众也承担不起;若等待上级政府拨专款资助,按中央那时的有关规定,更是无从谈起。怎么办?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四大家”班子的领导们乘改革开放的春风,多次分批南下广东、跑广州、奔深圳、赴香港,招商引资、寻找合作伙伴……终于与香港奋发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罗锡周先生挂上了钩。
经双方多次商定:该桥总投资为5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300万元),永州市和港商各占50%。建设资金来源均采取银行贷款。
1992年9月26日,永州市在城南潇水北岸举行南津渡大桥奠基仪式。
1993年8月15日,南津渡大桥正式开工建设。
大桥由交通部北京公路勘察设计所和广东省公路工程公司设计室联合设计,由铁道部第十六工程局承建。
为了破解建设大桥的诸多难题,当地农民兄弟的无私奉献。大桥两端的引桥和匝道建设,需要征用部分土地。涉及到征地拆迁的农民兄弟深明大义,不仅愿意让政府征用土地,而且同意先用地、后付款。朝阳办事处3个村民小组的190多亩田地被征用,土地征偿费305万元。当农民们得知建桥资金紧张时,马上放弃了即征即付的要求,主动提出待大桥建好后、资金缓解时再付给。
农民兄弟对建桥过程中碰到的其他问题,也是鼎力相助。1995年8月初,大桥进入紧张施工阶段,劳力严重不足。诸葛庙村党支部及时组织107位村民,毅然放下“双抢”的活计,冒着39℃的高温,到工地上无偿献工两天,将可能延误的工期抢了回来,使大桥如期顺利合拢,谱写了一曲舍小家为国家的共产主义颂歌。
南津渡大桥的建成,是县级永州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成果。
大桥通车的同日下午,连接永、冷两城的零陵大道(即今永州大道)也顺利通车。
2018年2月,零陵区委区政府对南津渡大桥进行以“山水彩虹”为主题的亮化美化,夜景中的南津渡大桥与古城交相辉映,恢弘亮丽,体现出独特韵味。
相关报道:
来源:红网永州站
作者:刘昭德 陈斌
编辑:周文君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