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5月23日讯(通讯员 刘瑾)在永州市脑科医院(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心理科,一群青少年正专注地捏制陶土、绘制水彩画,他们的作品色彩斑斓,充满奇思妙想。这些看似普通的手工活动,实则是医院创新推出的“艺术疗愈工坊”核心活动。通过将手工创作与心理治疗深度融合,医院探索出一条针对青少年情绪障碍、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特色康复路径,近一年来已帮助超百名青少年患者显著改善症状,重拾生活信心。
手工治疗激活“沉睡的心灵”。“很多青少年患者因长期情绪压抑,难以用语言表达痛苦。而手工创作能绕过语言壁垒,成为他们情绪的‘安全出口’。”医院中西医结合心理科医生陈军解释道。根据医院统计,参与项目的患者中,85%通过作品传递出潜意识中的创伤记忆或情感需求,为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了关键线索。
16岁的抑郁症患者小刘(化名)为例,入院初期她沉默寡言,却在一次编织课上用毛线反复缠绕出“茧”状结构。医院心理治疗医师唐辉由此切入,逐步引导她倾诉家庭关系中的窒息感。经过三个月定向干预,小刘不仅完成了象征破茧的蝴蝶雕塑,情绪评估分数也提升了40%。
让治疗“看不见伤痕”。区别于传统手工课,该活动由医院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及护理团队联合设计,每项活动均暗含治疗目标。如陶艺塑形,通过触觉刺激缓解焦虑,重塑自我掌控感;拼贴画创作,借助图像拼贴梳理混乱思维,强化认知整合能力;团体刺绣,以协作降低社交恐惧,重建人际信任。
“我们开展了‘闯关打卡’活动,患者完成阶段性目标可获得相关奖励。”活动负责人李凌云提到,这种游戏化设计使治疗依从性提升至92%,远高于常规药物管理的65%。
让作品成为康复的“勋章”。医院不定时开展患者作品评比,已成为连接患者与家庭、社会的桥梁。今年展出的100余件作品中,一幅幅画、一个个陶艺作品引发患者家属和群众热议。14岁少年曾因校园暴力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画中破碎的镜面折射出彩虹,隐喻“伤痛终将照亮重生之路”,作品得到家属的高度称赞,给予了医院高度评价。
当医学与人文艺术碰撞,冰冷的诊疗室也能生长出温柔的力量。或许正如一位患者在日记中所写:“捏住陶土的那一刻,我终于听见了自己心跳的声音。”医院下步计划将把手工治疗经验推广至社区和学校,构建更包容的心理健康支持网络。
来源:红网
作者:刘瑾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